6月26日,深之蓝公司受生态环境部环渤海入海排口检查专项工作小组邀请,派出了精干工程师团队,携水下航行器、缆控水下机器人,协助专项小组开展了天津区域入海水下排口的检查工作。这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渤海入海排污口排查行动。
生态环境部此次行动是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举措部署,扎实推进渤海地区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而开展的专项行动。专项行动于6月24日正式启动,共安排260组,780人在河北唐山、天津(滨海新区)、辽宁大连、山东烟台4城市同步启动,进行入海排污口现场排查工作。
“橙鲨”布放
深之蓝公司接到协助邀请,配合天津区域第二阶段的现场核查,重点关注桥下、水下等无人机航测盲区,在可能存在隐蔽排口的敏感区域展开协助排查工作。为此,深之蓝第一时间组建了专题项目组,进行任务背景研究、制定技术方案、协调设备,并派遣精干团队开赴现场进行技术服务。鉴于排查现场的环境复杂,水质环境差异较大,水文水位未知等情况,深之蓝使用了自主研发并生产的橙鲨水下航行器与江豚缆控水下机器人两种设备,进行现场排查和图像取证。
深之蓝首先使用橙鲨水下航行器下水,利用声呐进行先期探测,为水下机器人做前期定位工作。
工作开展后,很快工作人员就发现一处码头附近的栈桥下有一个疑似的涵洞,“大船靠近有搁浅的危险,我们需要动用快艇和水下航行器进行抵近“侦察”。天津组排查团队的技术支持组组长孙凯峰说。母船上的工作人员迅速忙碌起来,一艘水下航行器很快被放下,朝着岸边驶去。
工作人员远程遥控橙鲨水下航行器,以每小时3节的航速工作,得到的声呐数据成为橙鲨水下工作的依据
江豚IV-C则是一款具有较大负载能力和姿态控制能力的水下机器人,搭载了MS1000声呐、M900声呐、光学摄像头组成的观测体系。排查过程中,江豚快速潜入水底,并朝着目标物靠近。
工作人员在布放“江豚”
深之蓝技术工程师张贺帅说:“江豚水下机器人能够潜深至水下300米,具备水中悬停能力。装备了前后两套声呐系统,可以对前方100米范围内实现130°实时成像传输,还可以360°扫描水下环境,分辨率可达3.75毫米,一套全高清彩色水下摄像头可以实现4倍变焦,直径很小的排污管线也躲不过它的‘火眼金睛’。”
此外,深之蓝的白鲨Mini水下机器人在唐山区域也参与了这次专项排查工作。
白鲨Mini 在工作现场